五月社群聚(下):張文瀚教你用數學作畫 GLSL fragment shader

第二次的 Creative Coding 社群聚,上集由聲音藝術家、同時也是噪咖藝術的音樂統籌吳秉聖帶來聲音、光、裝置與創意程式的互動關係,本篇下集則是由張文瀚分享 fragment shader 的有趣創作思維。

張文瀚曾是清大藝術學院的兼任教師,教虛擬實境藝術,也是黑洞創造的前端工程師,自己開了一間 Team9 工作室擔任技術長,主要是在做遊戲,像是「文字遊戲」是只用文字做出來的一個解謎遊戲。

上一位講者吳秉聖分享的是如何用視覺化程式語言、軟體結合實體裝置,製作出互動的裝置作品(想閱讀上集的這邊請)。當大家談到 Creative Coding 通常都會直覺想到 p5.js 等等,叫電腦幫你畫出東西,慢慢組成漂亮的畫面,張文瀚介紹的則是 Creative Coding 的另一個面向、另一種 Creative Coding 的工具: GLSL 的 fragment shader,以及他跟 p5.js 相較之下的優劣勢。

如何叫電腦畫出一個圓?

先從圓的定義開始:「由距離特定座標 500px 以內的所有點集合而成的圖形」在這個畫面中的所有像素,若是離圓心 500px 以內的為黑色,不是的則維持白色。 在 p5.js 內甚至不用懂這個,只要跟 p5.js 說:「在畫布中央用黑色畫一個半徑為500的圓!」他就會幫你畫好了。

下一個問題,如何畫出一個圓,而圓內每個像素都是從黑到白的隨機顏色?

p5.js 畫不出來。

這就是 shader 派上用場的時候了!

像素等級的上色就交給 fragment shader (片段著色器),前提是要親自處理這些運算,了解數學、座標及空間的關係。 需要一些陣痛期才能轉換成 shader 的邏輯和思路,一旦上手之後就可以很順地做出細緻的作品。

為什麼會需要用到片段著色器?

如何用shader快速完成混合漸層效果

想像要做出如左圖這般混合漸層的效果,他的上色規則是甚麼?

對每個像素說,「你在越上面,就越綠;你在越右邊,就越紅。」 用程式替像素上色則變成:

for (var y=0; y < height; y++){
  for (var x=0; x < width; x++){
    var r = (x / width)*255;
    var g = (y / height)*255;
    var b = 0;
    pixels[y][x] = [r,g,b];
  }
}

如果一個畫布的長寬為 1920×1080,總共就有 2,073,600 個像素要著色,也就是為了要完成這一個漸層,這個迴圈程式碼總共要跑兩百萬次!如果只是畫一次,就算多花一點時間也沒關係,何況現在的硬體越來越強大,說久也其實不需要多久。

如果現在規則再加上一條「時間越推移,你就越藍」,而且要及時處理還能跑 60fps,1920 寬 x 1080 高 x 60 fps,每秒鐘得做1.2億次的著色指令!

CPU單執行緒,一次處理一件事
CPU單執行緒,一次處理一件事
CPU單執行緒,事情一多就塞車
CPU單執行緒,事情一多就塞車

像這樣的迴圈程式指令就像一個個的生產線,CPU的單執行緒邏輯,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情,東西一多,就會向右邊的圖一樣塞車。我們需要GPU圖形處理器的多執行緒邏輯,同時有無數跟管子並行處理。

Fragment Shader 片段著色器

片段著色器的著色工廠利用上千萬工人迅速完成圖案
片段著色器的著色工廠利用上千萬工人迅速完成圖案

片段著色器就像是一個著色工廠,用你制定好的統一規則,決定畫布裡每個像素的顏色,工廠裡的幾百萬個工人,每一個工人負責一個像素,只要工人依據規則(各種參數)對各自負責的像素著色,每人只要畫一筆,一幅畫就瞬間完成了。

優點:由於利用 GPU 並行處理,可以快速做出複雜的像素操作,某些複雜的數學運算可以直接使用硬體運算,跟電流一樣快速。

兩個最大的限制,第一個是盲視,每一個線程(工人)都是完全獨立的,無從得知其他線程的運算結果,更無法干預;第二個是無記憶,每一個線程只會知道此刻的狀況,不會記得上一刻的自己在做甚麼,每一幀都是完全獨立的。

回到原本的畫布問題,我們需要用 fragment shader ,對每個像素說:「你的紅與綠的程度是由你的 uv 所決定,而藍的程度則由時間推移所決定。」

uniform vec2 u_resolution;
uniform float u_time;

void main(){
  vec2 uv = gl_FragCoord.xy/u_resolution.xy;
  gl_FragColor = vec4(uv.x, uv.y, sin(u_time)*0.5*0.5, 1.);
}

你的每一個上色程度都是用 uv 決定,就像是每個像素的座標或是工人的名牌一樣,每個像素都有一個自己的 uv ,就可以指定它改變顏色。

Fragment shader 可以算是比較類似C語言的程式語言,撰寫著色器程式的思考模式要從單個像素的角度出發,而非畫布的整體。

以右邊的例子來說,就是對著每個像素說:

「你在畫布左半邊就是白色,右半邊就是黑色;但你跟滑鼠的距離若是在畫布大小 5% 內就是紅色。」

用 shader 寫出跟隨滑鼠移動的紅點
用 shader 寫出跟隨滑鼠移動的紅點
uniform vec2 u_resolution;
uniform vec2 u_mouse;

void main(){
  vec2 uv = gl_FragCoord.xy/u_resolution.xy;
  vec2 dist = uv - u_mouse.xy/u_resolution.xy;
  vec3 color = mix(
    vec3(step(uv.x, 0.5)),
    vec3(1,0,0),
    step(length(dist), 0.05)
  );
  gl_FragColor = vec4(color, 1.);
}

Shader 不可思議之最:空間折疊

若要在畫布上畫出一百個圓,最直覺的想法是用迴圈,但要畫的圓越多,指令要執行的次數越多,有沒有其他不用迴圈卻能達成同樣效果的方法?

利用簡單數學運算完成2x2的四個圓
利用簡單數學運算完成2×2的四個圓
利用簡單數學運算完成2x2的四個圓
利用簡單數學運算完成2×2的四個圓

在畫布中心畫一個圓形(上方左圖),並將水平與垂直線分別均分十等份,做 0.0 到 1.0 標號,接下來只需要一個數學運算 uv = fract(uv * 2.0 ); 取餘數的小數點(捨去整是數1),瞬間就能變成四個圓形(上方右圖),每一個方塊其實都是原本完整的 0.0 到 1.0 , 1.0 改成 0.0、1.2 變成 0.2,以此類推,x 和 y 都是相同邏輯。

我們只用了一個數學運算式便把一個圓形變成 2×2 四個,舉一反三,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變成 5×5、10×10、100×100 的畫面,無論在這個圖上渲染多少個圓,都不會消耗額外資源,僅僅改變數學運算裡的一個參數!效能的高低只要是看指令執行的多寡,像這個例子只有一行運算,完全不會有效能上的差異,連在手機上也可以跑,很多 shader 吃效能是因為畫面的細緻要求和大量的運算。

理論上,你可以擁有無線長寬、無限縮放的畫布,極限僅在於你的像素多寡而已。這個感覺像是你先看一個圓, zoom out 將攝影機往外拉,看到一百個,再往外拉,看到上萬個,用極少量的運算做到複雜的視覺效果。

但,如果只能在每個空間複製一模一樣的圖案,那就太單調了。讓每個小空間內都出現不同的變化需要另一個數學的運算:取 floor 把小數點去掉,進而得到他的 ID 身分證明,再依據該圓圈 ID 的 x 值做出圓形半徑改變。

live coding 一下:

首先在畫布中寫出一個圓,並製作出方才提到的空間折疊效果,然後再把圓的半徑拉出來指定,這個半徑會隨著 ID 的 x 值的不同而改變。如果把 uv 縮放得更誇張就可以看出差異,縮放 30 倍(下圖左)和 100 倍(下圖中)的效果已經明顯不同,可以利用這個方式製作許多不同的效果。若圓圈的大小還受 y 軸的影響,相乘會出現更不一樣的 pattern ;加上時間的參數,就變成了動態。

依據x值改變圓半徑,再縮放30倍
依據x值改變圓半徑,再縮放30倍
依據x值改變圓半徑,再縮放100倍
依據x值改變圓半徑,再縮放100倍
依據x值改變圓半徑,再加上y值參數
依據x值改變圓半徑,再加上y值參數

Shader 除了從全白的畫布開始畫之外,也可以當作濾鏡使用,一個範例是這個網站http://filters.pixijs.download/dev/demo/index.html,可以靠右側的控制器改變顏色、曝光、模糊、風格化等,這是 shader 實務上最常用到的應用方式。

Pixi JS 網站範例截圖
Pixi JS 網站範例截圖

如果想用 shader 創作,可以從哪個裡找到學習資源呢?

第一個是 Shadertoy 老牌的創作平台,使用純粹的 fragment shader 而無法結合其他語法,所有神人都在這裡,你在這裡會看到很多匪夷所思到無法想像是怎麼做出來的作品,尤其又以 3D 為大宗,主要也可能是因為 Ray Marching 這個技術特別流行,大家嘗試了很多在 2D 畫布中渲染 3D 物體。

另一個創作平台是大家更熟悉的 OpenProcessing,可以用 p5.js 結合 shader 作創作,也可以使用 vertex shader + fragment shader,可以自由上傳或讀取自己的素材,達到更多不同的效果,但要小心沒有 GLSL 的語法上色,因 WebGL 版本較舊,不支援部分語法,手機支援度也較差,有視覺顯示或是無法運算等問題。 因為可以結合 p5.js ,張文瀚近期也開始改在這個平台上創作和發表作品,也做了他的 shader template 可以直接 fork 一版來做你的創作。

張文瀚<Out of bounds>作品截圖
張文瀚<Out of bounds>作品截圖,https://openprocessing.org/sketch/1540595

有參加第一次社群聚的人看到這件作品應該不陌生,這件是張文瀚上次的共創主題「宇宙」的作品。後來張文瀚也製作了一篇如何從零開始做出這件作品的教學,歡迎大家參考! 看似複雜但程式碼其實很少,只有 37 行,即使是初學者也可以透過教學文章慢慢踏入 shader 領域。對張文瀚來說,撰寫 shader 的成就感最主要來自於「僅用少少的 code 跟簡單的數學運算就可以達到絢麗的視覺效果」。

Shader 學習資源

台灣目前沒有太多中文的 shader 學習資源,不過 The Book of Shaders 即是針對入門者打造的教學網站,有翻譯成簡體中文的版本,且可以即時做範例,是最推薦的學習管道。

The Art of Code:從初學實作到進階理論都有的 Youtube 頻道,也主要針對 shadertoy 上作品的實作,全英文

Inigo Quilez 頻道:Shader 界宗師,以前貌似在皮克斯工作,動畫裡用到大量的 shader, Youtube 頻道裡多數為進階理論和 live coding,全英文

Inigo Quilez 網站:更深奧的理論與實作文章,全英文

 Inigo Quilez 在 Shadertoy 上的頻道截圖
Inigo Quilez 在 Shadertoy 上的頻道截圖

讓大家看一下 Inigo Quilez 在 Shadertoy 上的頻道,乍看真的無法相信這些細緻五官的人、風景、蝸牛等等都是用一行行的程式碼製作而成的,對於也還算初學的張文瀚在研究程式碼的時候,真的看不懂任何一行 code ,但這些作品真真確確是透過這些加減和數學運算組合而成的。

張文瀚個人作品分享

互動動態網站<體感溫差>
互動動態網站<體感溫差>截圖

第一件是替藝術家展覽製作的互動動態網站<體感溫差>,核心概念是使用 shader 當作濾鏡製作出熱像儀的效果以及熱像軌跡,左上角顯示滑過軌跡上的顏色所對應的溫度。

字畫產生器成果截圖
字畫產生器成果截圖

第二件則是文字遊戲延伸出來的字畫產生器,用純文字組成畫面,也另外開發一個小工具,方便大家做宣傳圖和素材。這個網站可以非常即時地將影片、影像轉換成文字,顯示的內文、字型、模式等都可以自由調整。

其他的作品歡迎來張文瀚的 Shadertoy 頁面 以及 Open Processing 頁面 觀看玩耍。

張文瀚的個人網頁>>https://changwenhan.com/

五月社群聚共創主題:<山>

張文瀚<And As The Sun Goes Down>

是一個靜態 shader 作品,使用到先前提到的 Ray Marching 的技術,這個山坡是用數學式所描述出來的 3D 物體,讀一張影像素材,用素材上的像素決定他的突起程度,去掉這一個步驟的話就是很一般、很光滑的 mapping,由素材本身的複雜度去決定成品最終的樣貌。 因為本身並不擅長顏色搭配,通常一件作品就保守用兩到三個顏色決定色調。

Jennifer

Jennifer共創作品

自由接案 js 工程師,「山」這個主題想到Open Processing上水墨畫的山,齊柏林在淡水的看見台灣展覽,有很多台灣的照片,所以決定做台灣的地形,月世界。

從沒有真正創作過,一開始想到是用遞迴樹(recursive tree)的方法,從稜線開始畫,但線條會相互重疊,變得很不自然,不是山稜線該有的樣子,所以認為需要改用面而非線去畫;接著在搜尋其他更好的製作方法時,找到主打資料處理、數據視覺化的 Observable 平台,參考了其中網友發表模擬珊瑚碎形的作法(網頁連結),回頭調整作品。

哲宇<Mountain & water>

吳哲宇 <Mountain & Water>
吳哲宇 <Mountain & Water> https://openprocessing.org/sketch/1519323

使用 noise 做不同層次的疊加,有一個 x 從左到右,在 y 上疊很多不同的sin 及 cos;一個大的perlin noise再乘上一個波,增加疏密的變化;另外一個比較有趣的手法,山脈往下長的這個效果是使用 mainGraphics.image(mainGraphics,0,2) 把祝張圖往下畫,上面再多疊一條又一條的線,整體畫面就呈現一直往下長的動態效果。

2022年5月也是第二次的 Creative Coding 社群聚就在這邊到一個段落了,如果還沒有看過上集由聲音藝術家吳秉聖帶來聲音、光、裝置與創意程式的人趕快點擊閱讀,這次因為疫情飆升、台北又下大雨而沒有太多的人來現場交流實在可惜,希望下一次有機會能夠在現場見到喜愛用 Creative Coding 創作的你們!

還不知道如何開始踏入 Creative Coding 嗎?那 Hahow 課程 <互動藝術創作程式入門>再適合你不過了,快加入2000位同學的行列,一起學習互動藝術創作吧!

墨雨設計banner

整理編輯:Chia 編

分享
PHP Code Snippets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