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數據光景」
在今年迎來第四屆的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就以「數據光景」為主題,由在國內最早推廣「科技藝術」的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所舉辦,融合國內外多組藝術家作品並部份在外展出,讓展品不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使民眾能從展覽中更了解到科技藝術的重要性。
藝術作品介紹
由策展人葉廷皓、邱誌勇共同策劃,以「數據光景」為命題,並分為「數據運算介入」、「感官資訊轉換」、「5G 即時交流」三大子題,交由六組臺灣藝術創作及三組國外藝術作品進行演繹。策展人邱誌勇提到,這次的呈現與過往三屆最大的不同在於藝術家透過收集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數位足跡,將資訊轉譯成藝術,產生光影變化、即時生成感知互動與更多不一樣的藝術展示可能。
〈反射研究〉
來自美國的參展藝術家,查克・利伯曼的作品〈反射研究〉,就使用了即時互動的這項特點,透過觀者在光桌上的參與,應用手的動作、字母的排列或是模擬光的折射去創造不同的實驗應用,並將其擷取後,投放在廣場的大螢幕上,完整了由藝術家與觀眾一起產生的作品。
〈碎形〉
日本藝術家笠原俊一、神田竜、比嘉了以多部投影機組成的投影牆,讓觀眾經過時,影子產生各種變化,並且將產生變化的影子再以另一台投影機投放在相同投影牆上。透過影子的外觀形狀與顏色變化,觀眾更能身歷其境的體會自己與作品間的溝通,更深入在體驗作品的光影變化。
〈非歐幾何延伸公設〉
臺北美術獎首獎得主王連晟也藉由三大子題之一「數據運算介入」,創作出與國美館建築的互動藝術〈非歐幾何延伸公設〉,作品範圍從國美館外牆延伸到草皮上,由七條 LED 燈管所組成的大型燈光裝置,近似於曲線所組成的地形樣貌。當觀眾走近作品時,其燈光圖案與流動性也會隨之改變,提出在訊息世界裡,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植光・花〉
再來介紹到「感官資訊轉換」的創作,由臺灣藝術家蔡宜婷帶來的數據仿生花海,光流以物聯網的網絡執行方式,將每支花朵串聯起來。藉由網路控制盒所接收到的資訊,將植物的呼吸與韻律等動態生物型態展示出來。
〈耳語〉
404 N. F 以〈青台〉的模擬有機體,擷取城市中的交通流量變化當作資訊素材,去驅動作品的充氣與洩氣以及光線的流動變化;藝術家張欣語偵測平常細微,甚至人無法直接感知到的樹的聲音,反映在仿蕈狀菇呈現〈樹的噪訊〉;藝術家蔡寧的〈耳語〉將觀眾的身體資訊做及時輸入,並經由 AI 在藝術品上生成不同的面貌,達到資訊與人體感官之間的傳遞與變化。
〈福朗提爾壹號〉
最後來到「5G 即時交流」, 貳進 2ENTER 的〈福朗提爾壹號〉以虛擬網路太空站的概念,與觀眾的行動裝置進行網路上的互動,透過資料庫的不斷堆疊讓觀眾參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此外也針對5G技術的演進,進行了論壇的討論,希望可以藉由技術的不斷演進,也增加更多藝術家的創作可能性。
〈光的時間量子〉
而來自烏克蘭 ∕ 西班牙的藝術家尤里・勒赫與臺灣藝術家吳秉聖,打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利用連線5G 達成跨國共製〈光的時間量子〉。與其名稱相符,主要解釋光在宇宙間的狀態,嘗試使用視覺甚至是聽覺的方式,帶領觀眾體驗時間的流動性。
科技與藝術發展的融合
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的展品中,透過進階的科技手段,藝術家們打破了傳統藝術形式的界限,呈現出當代藝術的無限可能性。例如,透過虛擬現實技術呈現的作品,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作品所要傳達的感覺,更可以透過互動裝置的應用,與作品進行互動,深入體驗作品所呈現的思想和情感。
除此之外,透過現代科技的應用和創新,許多作品的呈現方式也更加出色和精準,例如,透過投影裝置呈現的作品,可以呈現出極具表現力和豐富性的光影效果,帶來令人驚嘆的視覺享受。而另外一些作品,則利用先進的編寫程式技術和投影技術,豐富了圖像和聲音效果。以上都說明了科技與藝術的發展完美融合,是不是也想開始嘗試數位化創作了呢?加入互動藝術程式創作入門課程開始學習吧!還有不要忘了追蹤老闆 Twitter 和訂閱老闆,來點寇汀吧。Boss, CODING please. Youtube 頻道隨時補充新媒體藝術的養份!
此篇直播筆記由幫手熊柑協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