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台灣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簡稱MR)等相關的作品、展覽體驗機會十分多,2021年台中國家歌劇院在TIFA的活動之中也跟上了熱潮,提供給觀眾平價或是免費的國際影展及VR作品體驗。
《面向未來-共感聯覺》虛擬實境展覽概述
本次展出的作品共有七件,與一般開放式、有依照作品主題裝飾的體驗區較為不同,用黑盒子將每件作品的體驗區隔開,以白色字寫上作品名稱,簡單高級。當我們沉浸在遊戲中,封閉式的隔間阻擋了路人的視線,觀眾不會被路人看到揮打空氣的冏樣(雖然看到別人的遊戲畫面也會一定程度地引來更多人躍躍欲試),又帶有一定的神秘感,令人不禁想一窺究竟。
這樣的活動中,預約報名或排隊的體驗設計也攸關觀眾如何感受、評價作品。
《面向未來-共感聯覺》虛擬實境展覽分為三類:線上付費預約(三件)、線上免費預約報名(一件)、以及需現場排隊預約的體驗(三件)。
線上付費的單場票券為150元新台幣,以設備、人力需求來說不算貴,單場中間的時間間隔也足夠做消毒、設備充電或維護等措施;線上免費預約報名的作品是較為複雜的裝置,一次僅有一席體驗,搶到了才是你的;現場排隊預約的體驗需要登記姓名後領著號碼牌在外面等,前面排了一人就要等五分鐘,兩人十分鐘,也難怪只能限時短短的體驗時間給大家,人人都能夠排到。
由泛靈概念建築而成的想像空間《AFTERLIFE網路來生》
《AFTERLIFE》這件作品以「網路來生」為支點,自亞洲的宗教、生死觀、科技泛靈論提煉想像空間,邀請觀眾進入九層截然不同的虛擬場景,在現在疫情的時空之下,探查網路科技社會中的訊息神話、數位身體的生死輪迴。
一輪五分鐘的體驗超級無敵短,最底下一層才剛剛地毯式地探索完,正準備開始觀看第二層的時候,時間就到了。他總共可是有九層啊!於是馬上跑去櫃檯再次預約五分鐘後,第二次則策略性地把握時間,剩下的八層只能粗略地飛過(對,體驗者能控制在虛擬世界裡緩慢地上升、四處飛的),更不用說,這個體驗的重點「聽覺」我是一個音都還來不及聽進去,只能多跟你們介紹視覺了。
《AFTERLIFE網路來生》每一層的視覺設計風格及聲音都十分迥異,相同的是都多少帶一些金屬質調的色澤和反光,有幾層皆是平行銳利、冰冷的切面,有些帶有無限的迴旋,又好似天梯通往另外的未知國度,有些多了一些石頭形狀、樹枝狀的物體四處蜿蜒,增添一絲生命感。
每次切換不同層的時候都需開啟選單,用控制器瞄準樓層圖樣後進入。在第二輪的體驗中,瞄準到了比較少人進去的一層,因它在選單上只是細細的一個弧形,很難瞄準,因此連顧展的人員也讚嘆了一下真的沒幾個人進來過。
這件作品不只是靜態的場景空間,還曾經即時連線台灣以及海外的實驗、電子、樂團等創作者,進行實驗性的跨時空線上展演,透過電子遊戲介面,尋找在網路與數位時空之中,感官沉浸與跨地緣身份的可能性。
如果之後有機會,希望能進去更多時間,除了到處飛、好好細細品味之外.也能完整欣賞完裡面的聲音創作。我想,在裡面做冥想也是不錯的!
互動裝置系統《皿》帶你穿越意識的邊界
體驗者穿著虛擬實境的頭戴式顯示器,觀看裡面的影像畫面,眼裡所見是米白色的牆面,偶有石頭,十分機械式地前進、後退、左右移動。身體能夠自由地在空間內移動、探索,走著走著會慢慢地發現「原來我的視角就是透明盒內攝影機的視角」,眼裡所見的視野隨著體驗者的移動也不停地在轉換,慢慢地開始認知到眼中新的這個空間也屬於現實世界之中的一部份。
「當體驗者視點挪移到邊境,觸發四周玻璃帷幕變成透明型態時,裝置外部的世界將被揭露,體驗者將看見裝置外的景象與自己,此時意識處於裝置中,形體則在裝置外;體驗者將感受到形意分離的矛盾感,並發現和反思─世界原是被建構出來的虛擬機,我們尚不知意識從何處遞延而來。」
這個體驗是一個不斷刷新、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每移動一下身體之後,視野隨即改變,又快速地重新定位,周而復始。人類的「意識」被傳遞至裝置內部空間,彷彿沒生命地操縱著攝影機,方盒內的攝影機,方盒外的人,好似漸漸合為一體,又或是將意識更加抽離於肉身。
《皿》這件互動裝置讓人初步地打破原本「形體」與「意識」的虛實概念與機制,若能再進一步將展覽空間打造成六面鏡的空間,抑或僅是全白,「我看見鏡中的我看見鏡中的我」之無限循環意象亦會更加鮮明與衝擊。
如果你可以變成一種動物,你想要變成什麼?《低級自由》的全新視角
很多心理測驗都以此為開頭,透過心裡嚮往的動物猜出隱藏的人格特質、感情傾向、工作習慣等等。拜VR科技之賜,我們不僅能透過頭戴式裝置在視覺、聽覺上模擬一個動物,更能以機器動力裝置提供體驗者觸覺回饋,在感官上讓人(身體感知)相信「我現在就是那個動物」。
《低級自由》讓身為人類的我們能夠多認識蟑螂眼中的世界。一對複眼將整個世界變成了六角形的色塊,裝置本身則把體驗者的四肢以一個幾近施刑的方式箝固住無法動彈,頭也只能小角度的左右旋轉,除了前面,左右看到的是蟑螂的身體以及絨毛觸角,若你是平時光看到蟑螂都會覺得噁心的人,一定會不禁打了冷顫,暗自告誡自己不許再將頭亂轉亂動。
一開頭我們身在廚房裡,卻不是熟悉的視角。渺小的身軀與低角度的視野,讓熟悉的桌椅、鍋碗瓢盆都成了龐然大物。廚房裡還有其他生物如老鼠猖狂地四處走動,需要一點點時間適應。
作品中有三個震動回饋裝置,裝在腦後、背上、坐墊底下,分別代表觸角、翅膀及尾毛,為了模擬蟑螂接收外界訊息的回饋機制,以體感回饋使觀眾進入「成為一隻蟑螂」的沉浸體感。(不得不說,體驗到後面.身體意識愈來愈有無法抑制的、身為蟑螂的認同了)
整體故事為單一敘事線,觀者沒有主動控制前進方向或是互動的權力,只能任憑眼前視線範圍的變動以及觸覺回饋裝置帶領。作者以觀者被限制的身體自由,去讓他充分感受這件作品所要探討的,蟑螂這種我們認為的「低級生物」在日常中食物的選擇(吃人類剩的食物?)、擇地生存(今天睡沙發下還是床底下好呢?)的「自由」,算是提供了另一個(不常見的)視角,利用新的、合適的媒材來體驗當五分鐘的蟑螂會是甚麼樣的感覺。
而在真實世界裡,人類與蟑螂及其他生物共存的空間,即使不一定每天都能有視覺提醒(誰會希望每天都跟小強打招呼?眼不見為淨吧),相互影響的關係是一直真實存在著的。
《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
《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以多視角的方式記錄了《Shape5.5》這支舞者劉守曜為了紀念他五十歲而創作的作品,將他身為舞者的這幾十年間.對身體的探索歷程、用身體創作累積的成果,濃縮成三個表演段落以及三個即興的片段。
他在受訪影片中說道,「獨舞最能表現出身為一個表演藝術者所需具備的能力」,在舞台上、觀眾眼前,呈現出肢體的美、濃烈的情感感受,又或是身體與意識的結合和分離。這幾個片段都不是線性故事,情節、身分經由隨意拼湊組合,沒有邏輯,將舞碼全權交給觀眾自由解讀。
我們從小都看過許多劇場表演、音樂會、演唱會等的紀錄DVD,導播流暢的切換鏡頭,有時候甚至比買最便宜的票(我就窮)進場坐在最遙遠的地方看還來得值得,因為在鏡頭內,演員們的表情和動作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反之,現場看表演更多的是追求「臨場感」所帶來的震撼效果。
我們在創作的時候,首先找到了主題,接下來的問題一定是用甚麼媒材或表現方式?而當一件VR作品萌生的最初始,也有一個大哉問「Why VR?」為什麼這個題目一定要用VR拍?
為什麼劇場表演要用VR虛擬實境拍攝?
對於劇場、舞台等表演藝術來說,以VR360拍攝下的表演,與2D平面鏡頭相比,更接近我們在物質劇場裡的觀賞經驗,甚至因為與表演者的距離更加接近(有時還有壓迫感).更能感受到表演者的情緒、呼吸起伏等,或當表演者彷彿要看進你靈魂深處一般地盯著你,你不只會毛骨悚然、有更大的震懾,而且,你還無處可躲。
像是國際知名的太陽馬戲團也有出了幾支VR360的舞碼,看著舞者以你為中心表演、以眼神暗示、名是勾引,都是2D影片及現場觀看無法感受到的體驗。若有機會也十分推薦大家去看!
用Cardboard就可以來體驗看看太陽馬戲團表演 (Trailer)
話說回來這個體驗,排隊一次只體驗五分鐘,對於體驗者來說著實太短,剛轉換完心境、要進入到舞者所創造的世界觀裡時,就硬生生地被鬧鈴打斷了。影片選單裡有六段影像,我只來得及概略看了三段,包刮第一幕舞者穿著大紅裙,以及另外兩段不同視角的即興片段。
單單是舞蹈表演就有太多需要靜默、隨著舞者呼吸而吸吐氣,大量沉寂堆疊空間才能展現出的美感,需要完整沉浸的體驗,比較適合獨自觀看,遠離被打斷的可能性。就體驗來說,此次是大大扣分,但以推廣的角度來說,卻是必要之惡。
哎呀一個不小心就說太多,剩下的四件作品再請繼續追蹤下一篇吧~
若想先知道下集將介紹哪些作品,歡迎來重溫介紹文【活動分享】台中國家歌劇院《面向未來-共感聯覺》虛擬實境展覽,那我們就下次再見囉!
VR廣義的來說也算是在新媒體互動藝術的一環,對於硬體設備的要求也相對來說地高。如果你看完本篇介紹因此對互動藝術產生興趣,歡迎加入老闆開的 Hahow 課程互動藝術程式創作入門,讓老闆跟你分享不同的創作!
互動藝術程式創作入門是為了不會程式的人設計的課程,課程中會帶你看看不一樣的作品,並從基礎引導大家一步步完成作品,透過每次的賞析、實作到修正作品,讓大家覺得寫 code 不是這麼難的事情,將這個過程想像成,拿一隻比較難的畫筆在進行創作,如果有機會使用它,便能夠做出和與眾不同的創作。
參考資料: 台中國家歌劇院活動介紹頁面、現場展板 【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劉守曜訪談
延伸閱讀: 完整版概念美術館vol-7低級自由李懿澕個展-low-life-li-yi-ho-solo-exhibition藝術家訪談 「後人類視野」邱誌勇 x 李懿澕 x 王柏偉|系列講座「低級自由—李懿澕個展 Low Life: Li Yi-Ho Solo Exhibition」 「遊戲感與體驗創造」江軻 x 李懿澕 x 王柏偉|系列講座「低級自由—李懿澕個展 Low Life: Li Yi-Ho Solo Exhibition」
作者:不是快馬的Chia編
人說多會一國語言如同多開了一扇窗,就讓住了三年巴黎的Chia編介紹許多Creative Coding相關領域中的國際盛事以及令人驚豔的作品,從法國出發,後遍布歐美。